网站导航

电话
短信
地图
News

新闻资讯

分类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时间:2025-09-25 21:25:16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一位身着深蓝色运动外套的年轻人正专注地翻阅着一本厚重的法学专著,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若不是那道坚定的目光和运动员特有的挺拔身姿,很难将这位安静的学生与击剑场上那个如闪电般敏捷的“旅法剑客”联系起来。

费若秋,这个名字在中国击剑界曾掀起波澜,年仅26岁的他,已经拥有两届全运会男子花剑冠军、亚锦赛银得主以及多次世界杯分站赛奖牌的辉煌战绩,然而就在运动生涯巅峰期,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暂别赛场,远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学与国际关系双学位。

缘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决定

2024年9月,当费若秋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宣布将暂停职业生涯前往哥大求学的消息时,体育界一片哗然,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处于上升期的运动员会选择在黄金时期离开赛场?

“击剑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进攻和防守,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做出最佳决策。”费若秋在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这样解释,“运动生涯是短暂的,而学习是一生的,我希望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准备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早在2019年,费若秋就开始利用比赛间隙学习英语和大学课程,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他常常在训练结束后熬夜苦读,甚至在出国比赛的航班上完成作业,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许正是他从击剑运动中汲取的人生智慧。

双城记:从巴黎到纽约的文化跨越

费若秋与法国的缘分始于2016年,当时年仅18岁的他被选拔参加中法体育交流项目,前往巴黎接受为期一年的训练,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的击剑技术突飞猛进,更让他深深爱上了法兰西文化。

“在法国,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费若秋回忆道,“那里的人们对击剑有着宗教般的虔诚,这种氛围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法国期间,费若秋师从著名教练雅克·勒菲弗,接受了正统的欧式击剑训练,勒菲弗教练对他的评价是:“费拥有东方人的敏捷和西方人的战术思维,这种结合使他成为了一个非凡的剑客。”

如今从巴黎到纽约,费若秋经历了又一次文化跨越。“巴黎是古典的,纽约是现代的;巴黎保留着传统,纽约拥抱变革,这两种体验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视野。”

平衡之道:学术与击剑的双重挑战

在哥大的生活并不轻松,作为一名全日制学生,费若秋每周需要完成大量的阅读和作业,同时还要保持高强度的击剑训练,他的日程表从清晨6点开始,直到深夜11点结束,每一小时都被精心规划。

“时间管理是我在这里学到的最重要的技能。”费若秋笑着说,“以前当职业运动员时,我只需要专注于训练和比赛,现在我需要在上课、训练、作业之间找到平衡,这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多维度的击剑比赛。”

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威廉姆斯对这位新成员赞不绝口:“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出色的技术,更是一种职业运动员的专业精神,他的到来提升了整个队伍的训练水准。”

尽管学业繁忙,费若秋仍然坚持每周至少20小时的击剑训练,并代表哥大参加大学联赛,在上个月的常春藤联盟击剑锦标赛中,他保持了全胜战绩,帮助哥大获得了团体亚军。

东西交融:击剑哲学与人生思考

费若秋认为,击剑与学习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击剑需要快速决策能力,学习需要深入思考能力,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在击剑中,我学会了如何在一秒钟内做出判断;在学习中,我学会了如何长时间专注于一个复杂问题。”

这种东西方思维的融合也体现在他的学术选择上,法学与国际关系的结合,反映了他对规则制定与国际交流的双重兴趣。“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而法律是国际交流的规则框架,我希望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未来或许能在国际体育组织工作,为促进体育交流做出贡献。”

费若秋特别关注体育法学领域,他的学期论文就是关于国际体育仲裁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东方和西方对体育规则的理解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争议,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沟通的桥梁。”

重返赛场与长远规划

虽然目前专注于学业,但费若秋并没有放弃重返赛场的计划。“我肯定会回到职业击剑赛场,也许是2026年亚运会,也许是2028年奥运会,学习只会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运动员,因为我现在对比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的目标是成为第一个获得常春藤联盟学位后再获得奥运奖牌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这是一个挑战,但我喜欢挑战,击剑运动员的本质就是迎接挑战,不是吗?”

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皮林对此表示支持:“我们完全相信费若秋能够平衡学业和运动,哥伦比亚大学有着学生运动员的传统,我们有许多校友在职业领域和体育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新一代运动员的榜样

费若秋的选择代表了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多元化发展倾向,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在赛场上取得成功,而是追求更全面的人生价值。

“运动员不应该被限定在单一维度。”费若秋说,“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体育成就很重要,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告诉年轻的运动员们,追求知识和追求体育荣誉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得益彰。”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中国击剑协会秘书长王键对此评价道:“费若秋的选择展示了现代运动员的新形象,我们支持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这种经历最终会反过来促进他们的运动成就。”

在哥大古老的校园里,费若秋继续着他独特的人生旅程,上午,他可能在讨论国际法的案例;下午,他在剑道上挥汗如雨;晚上,他又沉浸在书本的海洋中,这种多元身份的结合,塑造着一个不一样的体育明星,一个新时代的运动员榜样。

“人生就像击剑比赛,你需要同时关注多个目标,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费若秋最后这样总结,“我的选择可能不寻常,但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在进攻与防守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运动与学术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

窗外,纽约的天空渐渐暗淡,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费若秋合上书本,收拾好背包,向着训练馆的方向走去,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另一种可能——不仅是金牌和荣誉,更是思想的碰撞和人生的无限拓展,这位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路,正在书写着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追求的全新故事。